首页 资讯 正文

科技日报关注濮阳: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成绩单”

体育正文 175 0

科技日报关注濮阳: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成绩单”

科技日报关注濮阳: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成绩单”

热气蒸腾的正午时分,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固城镇张庄里村,智能无人巡田机振翅升空(shēngkōng),在蓝天之下划出优美弧线;无人驾驶收割机穿梭于金色(jīnsè)麦海,麦穗(màisuì)簌簌倒下,源源不断地涌入粮仓;智能轮灌系统适时启动,为(wèi)土地精准“解渴”……近日,河南首家“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无人农场迎来第一季小麦测产。该农场由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规划设计(guīhuàshèjì),实现了(le)耕、种、管、收的全流程智能化。 无人作业,效率(xiàolǜ)产量双提升 “以往麦收,全家老小齐上阵,还忙(máng)得焦头烂额。如今,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己就能把(bǎ)活干了。”清丰惠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士望着(zhe)田地里忙碌的“铁家伙”,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wúrén)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hé)拖拉机(tuōlājī)、气吸播种机、精准(jīngzhǔn)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néng)化装备大显身手(dàxiǎnshēnshǒu)。“依托北斗导航系统,无人驾驶(wúrénjiàshǐ)收割机沿着精准规划的路线驰骋,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直接把麦粒装入运输车辆。以往我们收割3500亩地至少需要一周,现在4天就能完成。”周建士说(shuō),无人农场建成后,水肥管理人工成本降低80%,综合人工成本降低40%;与去年小麦的粗放式管理相比,今年的生产效率提高30%。这些(zhèxiē)降本增效的成果得益于无人农场的无人化作业管理、精准化水肥管理和智慧农业的新技术应用。 清丰科技小院(xiǎoyuàn)指导老师、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汪强说:“无人农场集成了自动化耕地整地、智能播种及(jí)漏播预警、智能水肥灌溉、智慧化生长(shēngzhǎng)监测与(yǔ)病虫害防治,以(yǐ)及无人驾驶收获等智慧农业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链条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作业管理。以智能收获系统为例,改装后的无人驾驶收割机(shōugējī)可自动完成收割、测产和路径规划,完成全田块无人收获作业任务。” “今年夏收是无人农场建成后迎来(yínglái)的(de)第一个丰收季。测产数据显示,今年小麦产量相较去年增加(zēngjiā)了20%,无人农场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令人满意。”汪强说。 智慧(zhìhuì)管理,节本增效促发展 在无人(wúrén)农场(nóngchǎng)数据中心,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各类数据,农田的墒情、苗情、病虫害情况一目了然。“无人农场配备了无人巡田系统,设置10个采样点,每日9时(shí)至15时,每半小时(bànxiǎoshí)采集一次田间(tiánjiān)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分析模型,可实时监测小麦出苗率、长势情况、预估产量及水肥需求状况。同时,智能水肥轮灌(lúnguàn)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作业,将农田划分为6个灌区,根据作物需水量和预设时间参数(cānshù),自动完成各灌区轮换灌溉。”汪强介绍。 周建士介绍,智能(zhìnéng)灌溉使人(rén)工成本降低90%,过去灌溉400亩地需10人,如今一人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智能分次施肥技术让化肥(huàféi)用量减少(jiǎnshǎo)20%,利用率却提高30%。精准的投入和智能化管理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无人农场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与智能决策技术的应用,水肥精准管理(guǎnlǐ)得以实现。这不仅使播种前底肥施用更为方便(fāngbiàn),中后期的分次追肥也能轻松完成。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水肥供应与作物需求相匹配,从而(cóngér)减少水肥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pǐnzhì),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河南科技小院(xiǎoyuàn)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表示。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濮阳(púyáng)的无人农场为全国(quánguó)农业(nóngyè)现代化(xiàndàihuà)发展(fāzhǎn)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未来,无人农场将聚焦全链条无人化技术升级,深化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提质增效的产业效益将逐渐显现,助力(zhùlì)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汪强说,“清丰科技小院将继续围绕(wéirào)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服务模式,打通农业技术走进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孙越)
科技日报关注濮阳: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成绩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