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毫米级的轨距精改
一场毫米级的轨距精改
一场毫米级的轨距精改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马正俊(mǎzhèngjùn)
“各小组(xiǎozǔ)注意,‘天窗(tiānchuāng)’命令已下达,时间180分钟,按计划开始作业!”6月(yuè)22日23点10分,在西宁货场,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兰青铁路轨距精改小队负责人马超对着对讲机发出作业指令,30余名职工迅速行动,在7股道展开一场毫米级的(de)轨距精改。
自5月25日开始,西宁工务段组织骨干力量,对管内兰青铁路从海石湾到(dào)西宁货场的7个车站站内股道开展轨距精改专项攻坚(gōngjiān)活动,以降低轨距变化率及轨道质量(zhìliàng)指数(TQI),确保列车运行平稳,提升旅客的乘车舒适度(shūshìdù)。
“轨距精(jīng)改,就是对钢轨进行毫米级的轨距微调,其难点在于‘精’,需要通过调整扣件,将轨距误差控制在0.3毫米范围(fànwéi),使轨距动态变化率不大于1‰,确保(quèbǎo)钢轨方向线型平顺、无突变、无周期性小幅振荡。”马超(mǎchāo)介绍(jièshào)说,平均每公里的轨距精改中,需测量轨枕1667根,而每根(měigēn)轨枕需测量2个点位,同一区段要反复调整3至5次方能达标,每个“天窗”内,作业人员要平均弯腰起身(qǐshēn)达3000次,工作难度和任务量可见一斑。
“小王,这边轨距偏差0.8毫米,再校准一次。”经验丰富的(de)老职工严伟国俯身紧盯着(zhe)道尺上的刻度,提醒旁边的工友王少峰。王少峰挥动扭矩扳手,用力拧紧每一个螺栓,并反复(fǎnfù)确认紧固状态。
高原夜风阵阵。扒砟、松扣件、封填镐窝、调整轨向、更换缓冲胶垫、调整扣板、加固尼龙后座与失效(shīxiào)弹条,作业现场,职工们各司其职,每一项工序都在(zài)毫厘之间反复推敲。工具(gōngjù)与钢轨的碰撞声、对讲机里(lǐ)的呼唤应答声、一次次的精准报数声此起彼伏,站场昏暗的灯光下,职工们反光(fǎnguāng)马甲反射出的光束格外醒目。
“精改的核心就在‘精’字上,差之毫厘,就会影响列车运行(lièchēyùnxíng)的平稳性,每一毫米的调整,都要反复测量、计算和验证,既要(jìyào)快,更要准!”马超对正在操作压机调整轨向(guǐxiàng)的职工们叮嘱道。
经过连续2个多小时的鏖战,凌晨1时50许,作业(zuòyè)进入尾声(shēng)。回检小组手持道尺,对精调过的线路反复测量。“轨距变化率达标(dábiāo)!”一声声响亮的报告声让大家倍感振奋。
2点(diǎn)10分,“天窗”全部结束,线路开通使用(shǐyòng)。当晚,职工们共计完成7股道0.85公里钢轨轨距的精改任务。
“咱们这活儿(huóer),就是(jiùshì)为了让旅客坐车更舒服,虽然熬夜辛苦,但看到数据都正常达标,心里就踏实了。”归去(guīqù)的路上,王少峰抹了把汗说。
来源:工人日报(gōngrénrìbào)客户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马正俊(mǎzhèngjùn)
“各小组(xiǎozǔ)注意,‘天窗(tiānchuāng)’命令已下达,时间180分钟,按计划开始作业!”6月(yuè)22日23点10分,在西宁货场,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兰青铁路轨距精改小队负责人马超对着对讲机发出作业指令,30余名职工迅速行动,在7股道展开一场毫米级的(de)轨距精改。
自5月25日开始,西宁工务段组织骨干力量,对管内兰青铁路从海石湾到(dào)西宁货场的7个车站站内股道开展轨距精改专项攻坚(gōngjiān)活动,以降低轨距变化率及轨道质量(zhìliàng)指数(TQI),确保列车运行平稳,提升旅客的乘车舒适度(shūshìdù)。
“轨距精(jīng)改,就是对钢轨进行毫米级的轨距微调,其难点在于‘精’,需要通过调整扣件,将轨距误差控制在0.3毫米范围(fànwéi),使轨距动态变化率不大于1‰,确保(quèbǎo)钢轨方向线型平顺、无突变、无周期性小幅振荡。”马超(mǎchāo)介绍(jièshào)说,平均每公里的轨距精改中,需测量轨枕1667根,而每根(měigēn)轨枕需测量2个点位,同一区段要反复调整3至5次方能达标,每个“天窗”内,作业人员要平均弯腰起身(qǐshēn)达3000次,工作难度和任务量可见一斑。
“小王,这边轨距偏差0.8毫米,再校准一次。”经验丰富的(de)老职工严伟国俯身紧盯着(zhe)道尺上的刻度,提醒旁边的工友王少峰。王少峰挥动扭矩扳手,用力拧紧每一个螺栓,并反复(fǎnfù)确认紧固状态。
高原夜风阵阵。扒砟、松扣件、封填镐窝、调整轨向、更换缓冲胶垫、调整扣板、加固尼龙后座与失效(shīxiào)弹条,作业现场,职工们各司其职,每一项工序都在(zài)毫厘之间反复推敲。工具(gōngjù)与钢轨的碰撞声、对讲机里(lǐ)的呼唤应答声、一次次的精准报数声此起彼伏,站场昏暗的灯光下,职工们反光(fǎnguāng)马甲反射出的光束格外醒目。
“精改的核心就在‘精’字上,差之毫厘,就会影响列车运行(lièchēyùnxíng)的平稳性,每一毫米的调整,都要反复测量、计算和验证,既要(jìyào)快,更要准!”马超对正在操作压机调整轨向(guǐxiàng)的职工们叮嘱道。
经过连续2个多小时的鏖战,凌晨1时50许,作业(zuòyè)进入尾声(shēng)。回检小组手持道尺,对精调过的线路反复测量。“轨距变化率达标(dábiāo)!”一声声响亮的报告声让大家倍感振奋。
2点(diǎn)10分,“天窗”全部结束,线路开通使用(shǐyòng)。当晚,职工们共计完成7股道0.85公里钢轨轨距的精改任务。
“咱们这活儿(huóer),就是(jiùshì)为了让旅客坐车更舒服,虽然熬夜辛苦,但看到数据都正常达标,心里就踏实了。”归去(guīqù)的路上,王少峰抹了把汗说。
来源:工人日报(gōngrénrìbào)客户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